崔戢刃怫然不悦道:“愿闻其详。”
谁对韩艺误解最大,不就是他的那些叔伯么。
你这是指桑骂槐啊!
韩艺道:“孔子的思想是诞生于春秋之时,人人都知道春秋是一个战乱时代,所以也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是来源一个战乱时代,我要生于那个时代的话,我也会认为人人都应该懂得礼义廉耻,懂得尊卑长幼有序,人人都应该效忠周天子,因为这样的话,这天下就不会大乱了,我就能够幸福快乐的生活着,孔圣人在当时说这话的时候,那是绝对绝对正确的。但是如今的话......。”
张文灌皱眉道:“如今难道就不对了么?”
韩艺摆摆手道:“不是不对,只是圣人要求太低了一点。”
“要求太低?”张文灌莫名其妙的看着韩艺。
“对呀!”韩艺道:“这跟人性有着很大的关系,当你没有饭吃的时候,你觉得有口饭你就满意了,当你有口饭吃了,你就会想要一块肉,欲望是不断在增加的。孔圣人在战乱时候,他向往的是和平,只要能够和平,那就行了。”
郝处俊纳闷道:“难道和平也不对吗?”
“我没说不对,我说的是要求太低啊!”
韩艺摇摇头,又道:“如今是什么时代,是我大唐盛世,天下早已太平,百姓都安居乐业,已经达到了孔圣人所期待的境界。可问题是,百姓现在都不是在向往着和平,而是要更好的生活,我要坐马车,我要吃肉,我要赚钱,朝廷是要顺从民意的。我大唐百姓跟春秋时代的百姓,理想、渴望都是不一样的,国情也是大不一样的。所以不能拿着圣人的思想硬生生砸到我大唐头上,因为许多思想已经满足不了了我大唐的需求,我大唐实在是太强大了。”
刘祥道道:“可是老子也是周朝春秋时代的。”
韩艺道:“所以道家中也有许多思想已经满足不了我大唐的需求,就说道家主张不争斗,但是如今我大唐发展这么迅速,主要就是因为竞争,但是一种良性竞争是可以促使国家进步的。而儒家思想中礼义廉耻今日也适用,我尤其是推崇儒家思想中的诚信为本。
读圣人之书,是没错的,但是懂得灵活运用,这才是关键。那董仲舒不也修改许多儒家经典么,难道他那是信而好古么,他那么做其实就是为了让儒家思想适合当时的汉朝,可见董仲舒就是一个明白人啊。圣人的思想是没有错的,错就错在有许多人愚昧的去遵从圣人之言,也不看看当下的环境和百姓的需求,这不就是纸上谈兵么。
我不反对任何思想,因为我是个商人出身,也没有读过什么书,我认为需求和供应才是永恒的,国家需要什么,百姓需要什么,那就得对症下药。这道理很简单,我天天大鱼大肉,你还在这里忽悠我,听我的,你就会有肉吃,那我肯定不会搭理你,我肉都吃腻了,我凭什么听你的,但如果你说,听我的话,你就会有马车,那我绝对会听。
天下儒生天天嚷嚷着仁政仁政,什么是仁政,不是说主张儒家思想就仁政,仁政其实很简单,就是让百姓生活的更好,而且是更好,可不是跟周朝百姓生活的一样好,要是还跟周朝一样,那我们就是一群跟猪一样臣子,发展了上千年,结果还跟周朝一样,我们死了算了,活着都没有意义。
作为臣子,君主,国家,百姓,才是最重要的,思想只是工具而已,适合当下的国情,那就拿来用,不适合就不用,你们如果还纠结于什么派别,那你就别谈什么忠君爱国仁政,因为这是一种极度自私的行为。皇后这番主张,是对是错,得从实际情况来分析。皇后已经阐明了她的主张,咱们要觉得不合适,就直接说明哪点不合适,为什么不合适,不要扯什么儒道之争,要争这东西,咱们开个辩论会,政事堂是用来谈政事。”
这一番话下来,张文灌他们脸上是一阵红,一阵白的。
卢师卦突然道:“尚书令言之有理呀!我们是臣子,臣子的首要职责是辅助君主,治理好国家,就当下的国情而言,推行无为而治,显然要比其它主张更加合适。这无为而治,最大的好处,就是自由,不仅仅是给予百姓自由,也给予了朝廷自由,反而不会出现很多矛盾,利于国家的思想统一,儒家思想相对而言,就比较保守一些,不利于当下的发展,也不利于思想的统一。”
长孙延道:“若皇后仅仅是推崇无为而治,那我是不赞同的,因为过于自由,也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和发展,但是根据皇后的主张,儒家思想乃是基础,无为而治在中间,上面还有法家束缚,此乃集三家之长,从而形成一种新得主张,是利于我大唐的发展,以及目前百姓的需求。”
王玄道道:“道家主张无所不容,那么儒家思想自然也包容在内,因此以仁政治国,其实也算是无为而治。”
张文灌点点头道:“既然如此的话,朝廷就应该明言是主张无为而治为治国思想,而非是以道家思想为治国思想。”
郝处俊道:“而且,还得重新诠释无为而治。”
他们就怕武媚娘借这个来打压儒家,他们现在也明白了,武媚娘主张无为而治,只是一个口号而已,就是想要缓解商人崛起与其它阶级的矛盾。
武媚娘笑着点点头道:“这也是我的本意,但是这需要各位的才能。”
武媚娘提出得这个主张,真不是没事找事做,虽然是要表现自己,但也因为她看到国家发展需要。如今很多现象,那都是儒家思想最为反对的,而唐朝许多政策都包含着大量的儒家思想,这不就是在自我矛盾么,商人不准骑马,其实也是来自于儒家思想,但这明显不再合适。而且这也是为什么,只要朝廷政策稍稍一变,天下儒生就都反对,因为律法都是那么规定,那我们当然要反对。朝廷得明确主张,而且这种主张能够适合国家继续发展下去,否则的话,反而会令思想分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