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78、李宪的隐忧(1 / 2)

重建北宋 苕面窝 1933 字 1个月前

李宪忧心忡忡,并非杞人忧天,而是穿越者面临的共同问题,那就是提前预知必将发生却还没有发生的事情。

一个短促伏击战干掉三千契丹兵,并不是因为李宪手下的人战斗力很强,也不是说这些契丹兵的战斗力不行。

一句话:这次胜仗是各种因素凑成的,算是穿越者特有的福利。

干掉三千契丹兵,对大局没有丝毫帮助,这才是李宪没有显得很高兴的原因。

发起这次伏击战,李宪需要实现三个目的:

第一,增加金兵南下的顾忌,确保仙女寨的秘密不被发现。

按照固有历史,完颜宗翰率领主力部队赶到汴梁城之后,同时占领了中牟县、祥符县、朱仙镇、临蔡关、陈留县。金兵抢粮队(女真鞑子叫做射粮军)南下劫掠,导致尉氏县、通许县、杞县遭到毁灭性破坏。曹成、杨再兴、牛皋起兵反抗金兵,就是这个时候爆发的。

李宪利用朝廷把汴梁城外的百姓迁入城内的机会,提前抢占陈留县、临蔡关和朱仙镇,并且提前三年秘密修建仙女寨,就是为了切断完颜宗翰南下劫掠的通道,确保中原文化传承不遭到毁灭性打击。

李宪没有能力、也没有准备在汴梁城外吃掉全部金兵,所以这次伏击战就是要给金兵敲一记警钟,让他们不要太张狂,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顾忌。

只要金兵不敢肆无忌惮南下劫掠,仙女寨的秘密暂时不会暴露出去,朱仙镇、临蔡关、陈留县不会丢失,李宪的目的就达到了。仅此而已。

第二,确保完颜宗翰的中军大营设在青城寨,不能改变历史走向。

李宪越来越明显地感到,因为他的出现,导致许多人物的结局、历史的走向出现了偏差。

如果完颜宗翰率领主力过来,中军帐设置的地方也出现偏差,李宪四年来的谋划就要全部作废,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。

正因为如此,这次伏击战的烈度要适可而止,而不是无限度扩大战斗规模,所以琵琶沟伏击战仅仅实施一半就戛然而止。

为什么说是一半?因为战斗、战役进程都有自己独有的规律。

如果放在其他时候、其他场合,李宪就会把吃掉三千契丹兵作为前奏,真正的打击目标应该是完颜斜保和胡实赉。

命令女兵营立即停止追击,让三个新编连八百多人追击四散奔逃的一千多敌人,肯定是不可能全歼的。故意放一批敌人逃出去,这才是李宪的目的。

一批残兵侥幸逃脱,完颜斜保和胡实赉接到消息之后,不外乎有两种处理方式:要么立即出兵报复,要么忍气吞声吃哑巴亏。

金兵入侵大宋,一直都是顺风顺水,从来没有出现过重大挫折,自然就养成了趾高气扬的脾气秉性。

由此可以断定,在顺风满帆的得意时刻,突然出现三千人被人吃掉的惨剧,这简直就是打脸的行径。想要完颜斜保忍气吞声的可能性很小,立即出兵报复的可能性极大。

如果按照战役的固有规律,李宪应该立即部署针对完颜斜保的二次伏击,而不是集中力量打扫战场草草收兵。当然,这也是李宪故弄玄虚的奥妙所在。

完颜斜保收拢部队,然后赶到琵琶沟一线,大约需要半天时间。李宪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消失得无影无踪,让完颜斜保一拳打在空气中,最后气得半死。

按照时间推算,完颜斜保带领主力部队赶到琵琶沟,应该是傍晚时分,黑夜马上就要降临,他肯定不敢分兵四处搜索,只能重新返回出发地,从而在内心深处留下一个重大疑惑,给他接下来的战术决策造成一种心理暗示。

第三,通过这次伏击战缴获一批战马,作为接下来的食物储备。

别人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但是李宪心里很清楚,汴梁城内三个月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。

金兵两次南下,几乎没有时间间隔。加上大宋君臣毫无战略远见,而是一心想割地求和,从而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,也是直接导致大宋灭亡的错误——没有往京城调集粮食!

从宣和七年(1125)十月,到靖康二年(1127)二月,接近一年半的时间没有往京城调集粮食,造成八十万人被困孤城,结局可想而知。

根据历史记载,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对汴梁城完成包围之后,仅仅过了半个月时间,汴梁城内就已经断粮。

包括太上皇赵佶、小皇帝赵桓在内的皇室成员,每天只有两碗稀粥。防守城头的将士,每天只有一碗稀粥。

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,围城战一开始,就过上了凄惨的易子而食的炼狱生活。只要路上出现饿死、战死的尸体,军卒、百姓马上就会蜂拥而上分尸,然后连皮带骨拿回家熬肉汤度命,最后发展到军队贩卖尸体当食物的悲惨境地。

《靖康纪闻》:“凡斩首者,顷刻复为军人、百姓剖剥殆尽,至有并骨持去者,遗骸不可胜计。蔡河、汴河老小横尸尤多,亦有被割尽者,皆军民乏食。至此,市井公然以人肉货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