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章 操之过急(1 / 2)

帝国风云 闪烁 1825 字 18天前

大规模核裁军,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,而是中国。

说白了,在顾祝同担任总统的时候,中国在战略上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了,掌握了冷战的主动权,如果大规模核裁军对中国没有好处,或者是中国获得的好处不如对手,那么中国就没有理由进行核裁军。

后来,就有很多人认为,正是赫岑道夫推行的战略裁军葬送了德意志第二帝国。

理由就是,在八零年代中期,中国的军备压力一点都不比德意志第二帝国小,军费开支已经达到了让国民经济难以承受的地步,如果冷战持续下去的话,中国的经济肯定会在某个时候崩溃,也许要不了十年。

不可否认,这确实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。

在一九八六年的时候,中国的军费开支在政府开支中所占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二十,而且在以每年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递增,而中国的财政收入每年增幅不到百分之五,国民经济增幅则不到百分之三。显然,过大与增长过快的军费开支,肯定会在十年之内让中国政府不得不宣布破产。

当然,如果军费开支得到控制,也许能多支撑几年。

只是,到了二十世纪末,这个局面肯定会严重恶化。

这就是,按照中国的军备发展计划,到二十世纪末的时候,陆海空三军的常规装备都将更新换代,到时候第五代战斗机、第三代核动力超级航母、第四代核潜艇、第四代主战坦克等大量新式装备都将问世。因此只要冷战的局面维持下去,中国的军费开支肯定会在此时迎来一个新高峰。根据后来这些新式装备的采购价格,到时候军费在政府开支中所占的比例也许会超过百分之五十。

显然,这绝对会导致中国政府破产,甚至会导致中国经济彻底崩溃。

结果显而易见,中国要么在坚持冷战的基础上爆发国内革命,要么就是以退让的方式结束冷战。

问题是。出现这样的局面必须有一个大前提。

这就是,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在中国之前倒下,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仍然对中国构成了足够大的威胁。即德意志第二帝国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,来迫使中国维持庞大的军备规模。

显然,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。

只要冷战维持下去。根本到不了二十世纪末,在九零年代初,德意志第二帝国就会彻底崩溃。

显然,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国完蛋了,冷战就将宣告结束,中国也就没有理由继续维持庞大的军备规模。

说白了,赫岑道夫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拯救德意志第二帝国,只是获得的好处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。

更重要的是,在战略裁军中,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没有多少谈判余地的。

别忘了。主导战略裁军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,而是中国。

至少在进行战略裁军谈判的时候,中国有第二种选择,即继续进行军事对抗,等待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内乱中崩溃。显然。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这样的选择,没有战略裁军,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将完蛋。

综合这些因素,就不难明白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处境了。

通过战略裁军,在核武库规模大幅度减小之后,中国的核军费急剧降低。也就有更多的资金来研制常规武器,以及提高国家的战略防御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的整体军费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
不可否认,德意志第二帝国受到的战略威胁也有所降低,花在核武器上的经费也得到了大幅度降低。问题是,这并不等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费开支有了大幅度减少,即常规军事力量上的差距,以及核力量削弱对战略力量造成的负面影响,让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得不在常规军备上奋起直追。

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帝国空军的两种第四带战斗机。

在赫岑道夫上台之前,帝国空军只获得了一种第四代战斗机,即he-550型前线支援战斗机。受作战使命限制,he-550是一种重量在二十吨左右的中型战斗机,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空军的j-84多用途战斗机,只是更加强调了制空作战能力,而不是像j-84那样重视对地打击能力。

显然,he-550不具备与j-80对抗的能力。

比如he-550在不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,制空作战半径只有四百公里,即便携带三具副油箱,也仅有七百公里。j-80在不携带副油箱时的作战半径为八百公里,携带三具副油箱时能达到一千五百公里。

更重要的是,过小的机体,限制了he-550携带电子设备的能力。

可以说,除了机动能力值得称道之外,he-550在其他方面,特别是由雷达性能决定的超视距空战上,根本无法与以j-80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抗衡,最多只是比第三代战斗机有所提高。

要知道,第四代战斗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强大的超视距空战能力。

别说重型战斗机,即便是j-84与j-88这样的轻型与中型战斗机,其后期改进型号也具备强大的超视距空战能力。

he-550无法与j-80抗衡,迫使德军研制重型战斗机。